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三)
(一)行業結構學派。行業結構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教授。波特的杰出貢獻在于,實現了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創新性兼容,并把戰略制定過程和戰略實施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波特認為,構成企業環境的最關鍵部分就是企業投入競爭的一個或幾個行業,行業結構極大地影響著競爭規則的確立以及可供企業選擇的競爭戰略。為此,行業結構分析是確立競爭戰略的基石,理解行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制定的起點。為此,波特創造性建立了5 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他認為一個行業的競爭狀態和盈利能力取決于5種基本競爭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即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討價還價能力、供方討價還價能力和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而其中每種競爭力量又受到諸多經濟技術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波特提出了贏得競爭優勢的三種最一般的基本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一點戰略。
(二) 核心能力學派。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企業核心能力》一文。其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投入企業核心能力理論的研究。所謂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過向外輻射,作用于其它各種能力,影響著其它能力的發揮和效果。一般說來,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核心能力可以使企業進入各種相關市場參與競爭;2.核心能力能夠使企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優勢;3.核心能力應當不會輕易地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核心能力學派認為,現代市場競爭與其說是基于產品的競爭,不如說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競爭。企業的經營能否成功,已經不再取決于企業的產品、市場的結構,而取決于其行為反應能力,即對市場趨勢的預測和對變化中的顧客需求的快速反應,因此,企業戰略的目標就在于識別和開發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另外,企業要獲得和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核心能力、核心產品和最終產品三個層面上參與競爭。在核心能力層面上,企業的目標應是在產品性能的特殊設計與開發方面建立起領導地位,以保證企業在產品制造和銷售方面的獨特優勢。
(三) 戰略資源學派。戰略資源學派認為,企業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培育企業獨特的戰略資源,以及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這種戰略資源的能力。在企業競爭實踐中,每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業中的企業也不一定擁有相同的資源和能力。這樣,企業戰略資源和運用這種戰略資源的能力方面的差異,就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因此,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必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培植和發展企業的戰略資源,而戰略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植和發展企業對自身擁有的戰略資源的獨特的運用能力,即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業不斷地積累戰略制定所需的各種資源,需要企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只有在核心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企業才能通過一系列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獨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戰略資源,才能獲得和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